形态描述
成虫:体长7.5—8.0毫米左右,宽5.5—6.4毫米。体近圆形,黑色,稍带光泽,背面稀生黄红色斑纹,密布同色细刻点。头近半圆形,黑色,有“Y”形黄红斑纹,中叶微长于侧叶。触角5节,褐色,第2节最短小;复眼红褐色;喙褐色,伸达腹基缘处。前胸背板黑色,中部横缢较宽,具黄红花纹,不规则地散布于前部;前缘中央两侧各具一枚浅色圆斑,侧缘前部扩展部分具二条黄红色条纹,侧角稍圆突。小盾片黑色,中央隆起,黄红色斑不规则地散生于基半部,以基胝及两侧较密而显著。足的基节和转节褐色,腿节、胫节黄褐,跗节及爪深褐。胸部腹板多褶皱,暗黑色,两侧具不完全的肉黄色边,紧邻其内侧前方具钩状黄褐斑纹,纹的后方具一个黄褐斑点。
若虫:5龄时体长约7毫米,宽5毫米左右,长椭圆形,褐色,具短绒毛。头部褐色,侧叶宽长,远过中叶,且不相交于其前,中间呈深缺刻状。复眼红褐;喙褐色;触角褐色。前胸背板横长,褐色,中间色稍深。小盾片舌形,翅芽伸达腹部第3节后缘;足棕褐色。腹部侧缘齿状,尾端具平排齿突4枚;腹部腹面淡红褐。
本种成虫与天花豆龟蝽M. verrucosa (Montandon)形态相近,但后者体形较小,头部侧叶长于中叶,并在中叶前端交会;腹部腹面各节侧缘具半月形黄斑,其内侧为2个小黄点,可以区别。
若虫:5龄时体长约7毫米,宽5毫米左右,长椭圆形,褐色,具短绒毛。头部褐色,侧叶宽长,远过中叶,且不相交于其前,中间呈深缺刻状。复眼红褐;喙褐色;触角褐色。前胸背板横长,褐色,中间色稍深。小盾片舌形,翅芽伸达腹部第3节后缘;足棕褐色。腹部侧缘齿状,尾端具平排齿突4枚;腹部腹面淡红褐。
本种成虫与天花豆龟蝽M. verrucosa (Montandon)形态相近,但后者体形较小,头部侧叶长于中叶,并在中叶前端交会;腹部腹面各节侧缘具半月形黄斑,其内侧为2个小黄点,可以区别。
生物学
据陈汉林等观察,此虫在浙江松阳一年发生1代,以5龄若虫越冬。翌年4月下旬—5月下旬羽化,5月中旬为羽化盛期,6月上旬至7月中旬成虫产卵。2、3、4和5龄若虫分别于6月下旬、7月上旬、8月上旬及9月下旬出现,卵期约10天,低龄若虫期10天左右,末龄若虫200余天。
成虫多在上午6—9时间羽化,有群集性和假死性,善爬和飞翔。成虫经20余天补充营养后,开始交尾,并可多次交尾,交尾后补充营养10多天,然后产卵于树干的粗皮上,卵聚产成不规则块状,每块一般有卵3—5粒,多至10余粒。初孵若虫寄生于就近的老皮缝隙内;低龄若虫寄生于树干较高的地方,后随龄期增长,可逐步沿树干下迁。有的个体可长期固定缝隙内取食,冬季多寄生在树干的阴侧。若虫冬天也可取食,蜕皮多在早晨。
成虫多在上午6—9时间羽化,有群集性和假死性,善爬和飞翔。成虫经20余天补充营养后,开始交尾,并可多次交尾,交尾后补充营养10多天,然后产卵于树干的粗皮上,卵聚产成不规则块状,每块一般有卵3—5粒,多至10余粒。初孵若虫寄生于就近的老皮缝隙内;低龄若虫寄生于树干较高的地方,后随龄期增长,可逐步沿树干下迁。有的个体可长期固定缝隙内取食,冬季多寄生在树干的阴侧。若虫冬天也可取食,蜕皮多在早晨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